中國時報 請停止踐踏媒體尊嚴

 

 

作者:陳志東

 

請先容我稍微講一下近況:中國時報的旅遊美食版記者,一年前還有4、5位,2017年5月10日後只剩我一位,預估我也即將在這幾天內被迫離開報社。表面理由很多,骨子裡的理由只有一個:不願以記者身分拉置入廣告又不接受調職當編輯。

 

新聞媒體要生存,可以有方法,不一定要出賣媒體倫理與公信力。我試著寫了一份希望能增加報社收入又同時維持新聞倫理的粗淺想法建議書,並試著呈給蔡董事長、蔡總裁與總編輯,但也許不會被看到或沒人感興趣。大家若有興趣,可以點這裡看看!(中國時報旅遊美食版計畫建議書

 

底下這篇報導出來後,我知道自己可能面臨來自報社的抹黑或訴訟,這篇報導也可能變成我記者生涯的最後一篇報導,但我會坦然面對。如果身為記者只敢踢爆別家企業的醜事,卻不敢對報社出賣媒體倫理的新聞置入作法挺身而出,又如何配當記者。底下,我們開始!

 

 

記者陳志東/專題報導

 

首先,如果你有興趣,不妨看著這張小表格,然後去找出今天2017年5月18日的中國時報,然後比對一下這表格裡的四則消息。如果你懶得去找報紙,沒關係,底下我會截圖給你看。所謂「編經版面」廣義來說就是報社的業配置入單,也就是廣告收入。

 

 

↑↑中國時報的「編經版面」,亦即業配置入單。只要依照上頭日期對照當日報紙,就會知道每天有多少新聞是來自於金錢交易。這只是隸屬影視消費中心所能看到的一小部分。實際上每天有多少是用錢買的置入新聞,也許只有報社最高層才知道。(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看著報紙,你會訝異,這四條「廣告」,在報紙上根本看不出來是廣告。是的!這就是大家經常在講的「新聞置入」。它是收了業者的錢,原本該加上「廣告」兩個字後以廣告形式刊登,但因打上「廣告」兩個字效果不夠好,因此就演變成「記者XXX報導」的新聞置入。

 

 

新聞置入有什麼不好?當然不好!

 

新聞就該是新聞,廣告就該是廣告,當廣告不再打上廣告,而是寫上記者xxx報導,這樣的新聞置入結果是:只要有錢,政治人物可以收買媒體,營造自己聲勢,同時強化對手負面消息。只要有錢,企業可以搓洗掉負面新聞,操縱輿論走向,水泥業可以變成環保業,黑心食品廠可以變成良心企業。只要有錢,廠商可以要求置入版面刊登前要先看過並可任意更改,然後以記者報導之名,任意創造利多與利空消息影響股價,影響市場信心並害投資人作出錯誤判斷,而醜名歸於那個倒楣記者。只要有錢,一般食品可以被寫成是減肥或養生聖品、難吃的餐廳可以被說成是世界級美味。只要有錢,沒有多少民眾參與的活動,也能被講成是地方首長的偉大政績並在報紙留下白紙黑字的紀錄。而上述這些紀錄與文字影像,會因為是媒體報導而接續被學者與研究生引用,用錢創造出來的新聞訊息,就會這樣無止盡傳播下去,成為真實歷史的一部分,台灣也會變成一個完全由有錢人掌控的世界,所有傳播中的消息,都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用錢買出來的新聞,但你我都無法分辨。

 

回到今天中國時報的置入新聞,我們來看,今天共有4條置入,我幫大家從中時翻爆app截圖截了出來!

 

2017年5月18日新聞置入,中時翻爆app截圖。首先是這位藝人曾沛慈,這樣的新聞置入只是營造藝人知名度,對社會影響應該不大。

 

2017年5月18日新聞置入,中時翻爆app截圖。再來是這一條「M&A併購論壇 聚焦台日、南向合作」,這一條非常財經專業,為何要置入,希望有高人可以指點。


 

2017年5月18日新聞置入,中時翻爆app截圖。最後幾條置入,同時出現在A9版上,其中這條「電動公車附加價值率 扼殺產業」與這條「全民、環保與運輸業 恐淪三輸」影響非常大。

 

 

這兩條「電動公車附加價值率 扼殺產業」與「全民、環保與運輸業 恐淪三輸」新聞置入,是對照上述編經版面中「凱勝-2300萬遭工業局剝奪健康」那一條。如果沒有理解錯誤,它的意思是指因為工業局對電動車的補助政策,影響了電動環保車發展,讓台灣2300萬人民持續處在PM2.5的汙染毒害中,健康遭到剝奪

 

這條置入為什麼影響很大?首先來看作者:「中國時報財經組主任王莫昀」(我不認識)、「中國時報社會地方中心副總編輯蔡水星」(我在某次採訪餐會上見過一次,非常豪爽熱情的人)。這兩位,都不是小記者,特別蔡水星副總編輯,檢視其中時電子報發稿記錄,他上一次發稿是2017/03/21「綠委踢爆 假國旅A3億補助」,再上一次發稿是2016/01/03「路平小英雄 徵Q版代言人」,亦即他是一年只發一次稿的大長官,為什麼這條「電動公車附加價值率 扼殺產業」他要出手來寫?

 

稍微Google一下就會懂!PTT上這一篇「電動車生不出來 綠委要求裕隆繳回100億」(https://www.ptt.cc/bbs/car/M.1473331974.A.665.html)就稍微分析了一下凱勝綠能與對岸比亞迪(主要經營電池與汽車業務)的關係,網路上新聞也能查到「凱勝綠能 預計6月登錄興櫃」報導。亦即這篇由中國時報蔡副總編輯與財經組王主任寫出的精采報導,如果如預期發生媒體影響力,我們可預想,它將讓工業局承受無比的民意與業界壓力,進而可能改變工業局對電動車的附加價值率標準,影響電動車補助金額與政策,影響凱勝綠能預計6月登錄興櫃之氣勢與股價。再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今天這篇報導的主角不只是電動車業者,而是有關國防軍事採購政策、影響所有人的汽機車安全標準、影響全民的健保藥品採購….等等,新聞置入對整個國家與全民日常生活的影響,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賺了800萬元的背後

 

其實,對記者來說,寫置入新聞很好,特別在我身處的這個影視消費中心,寫旅遊美食消費時尚跟藝人消息,不用花腦筋,拿著新聞稿抄抄改改,寫的一定是捧業者的好話,長官歡喜,業者開心,不只送禮,還撥給業配獎金,寫一條置入新聞最少額外多賺5、6千元,在低薪年代,愛寫置入的年輕記者很有機會荷包滿滿。

 

但我們資深老記者不愛寫,即便只是吃吃喝喝的旅遊美食新聞置入我們也不想寫,更遑論去拉,因為我們看得到它對社會的深遠影響與危害。

 

今年2月,影視消費中心副總編輯在Line群組中傳遞一個訊息:「賀中國時報本月賺錢八百多萬,從民國100年虧錢至今,締造詭異的奇蹟!」這個消息,按理大家都該高興,但除了少數幾位看不到新聞置入危害的業務專長記者按讚,其他人都高興不起來。

 

↑↑中國時報旅遊美食版的社內群組。留意一下群組名稱,很有趣。(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從去年11月開始,一系列的「水泥4.0改變與創新」系列報導,每周五都以全版的大篇幅盛讚水泥業是永續的環保產業,大誇它關懷社區老人,沒有水泥業台灣就會變死島。面對這種報導,多數報社同仁開心不起來。

 

在此同時,副總提及有報社高層集體前往中山北路與南京東路口那家高級飯店的那張著名大圓桌,與花蓮縣府高層酒酣耳熱,此部份經向其他高層求證,應為誤傳,不可相信。

 

但最近這半年來,中國時報誇讚花蓮水泥業與花蓮縣長傅崐萁的報導超過百篇,並一步步透過大篇幅新聞為傅崐萁參選台北市長鋪臺階,同時不停批判柯P政績與強調柯P失言。中國時報、花蓮水泥業與花蓮縣長傅崐萁,三者緊密相連。這是業配置入嗎?我身處的影視消費中心看不到這些資料。但如果不是業配置入,特定媒體與特定政治人物跟特定企業,為何要關係如此緊密?這反而比業配置入更讓人擔心。(以下盛讚水泥業與傅崐萁的中時新聞版面影像只是近期的一小小部分,若有需要,可自行翻閱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大大標題寫著「亞泥的原生DNA就是環保」,誇讚水泥業很環保,沒有水泥產業台灣就會淪為死島,這樣的標題,讓人心很痛。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請自己看版面標題,不解釋。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請自己看版面標題,不解釋。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請自己看版面標題,不解釋。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請自己看版面標題,不解釋。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請自己看版面標題,不解釋。

 

■企業財團這樣操弄媒體

 

上個月,4月8日,動保團體抗議麥當勞使用殘忍的格子籠養雞場雞蛋,要發稿時,長官指示:「麥當勞要下業配,這次,我們就只針對麥當勞回應就好,下手不宜太重。」

 

 

 

↑↑中國時報旅遊美食版的社內群組。截圖中之劉育良為影視中心副總與代班主管。(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於是,隔天麥當勞被動保團體指稱對待經濟動物不友善的新聞不大,甚至紙媒中只有中國時報因為某些主管的堅持,成了當天唯一有此新聞見報的報紙。但到了4月21日,中國時報卻大大的頭版寫著「獨步全球!台灣麥當勞推儲值卡  集點換商品」報導。這新聞有重要到要放頭版嗎?到了4月25日,接續又有麥當勞的「一利一休」置入報導。

 

其實,麥當勞只要稍微調整策略,改用人道雞蛋,瞬間就可讓幾十萬生蛋雞脫離悲慘地獄,龍頭企業帶頭示範,更有機會改善千億隻經濟動物的生存福利,就算以後一個漢堡貴3元,只要說明這錢是用於改善生蛋雞的悲慘遭遇,相信多數民眾都會願意買單,也能為麥當勞形象加分,然而,麥當勞卻選擇在改善動物福利之前沈默,然後花大錢操弄媒體,搓洗掉負面新聞,接續在媒體宣傳自己提供高薪與友善工作環境,而台灣媒體們也都沒有風骨的接受了。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一家速食業者推出儲值卡的新聞,可以重要到要放報紙頭版?

 

 

↑↑中國時報的「編經版面」,亦即業配置入單。對照其指定日期之報紙版面,就知有多少新聞是來自於金錢交易。其中包含麥當勞。(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中國時報旅遊美食版的社內Line群組,業配記者工作日誌顯示當日採訪麥當勞業配。(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在編經單指定的日期中,就如實出現麥當勞「一利一休」之新聞置入。

 

 

蘋果日報4月26日的麥當勞廣告。我不知道這是否是搓洗格子籠雞蛋新聞的回饋廣告,沒證據不能亂說,只能說那事件之後,同一時間,許多媒體都有了麥當勞置入與廣告。有多少媒體同時在這段時間內刊登了麥當勞報導與廣告,或許大家可以自己去翻那幾天的各大報紙研究看看。(蘋果日報報紙版面影像截圖)

 

同樣的,之前面臨滅頂危機的味全公司與林鳳營鮮乳,在昨天2017年5月17日特別對媒體發了一個聲明:「針對近日媒體報導味全公司擺脫連10季虧損之消息,味全公司僅此說明如下:1. 本公司第一季的財務報告於5月15日公布,營收狀況的好轉,除了匯兌收益挹注外,也來自食品本業的小幅成長,僅管目前公司本業仍處虧損狀態,但在長久的煎熬與困難之後看到些許的曙光…….」。我沒跑食品線,不了解實情,但我只看到,這些年林鳳營鮮乳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廣告挽救形象,而中國時報也一次次將廣告變成置入,變成「記者XXX報導」。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

 

■從工具變刑具

 

電影《芝加哥》裡,李察吉爾扮演的比利弗林律師對只能拿出2千美元的殺人犯蘿西老公說:「昨天你來找我,我沒問你蘿西是否無罪,沒問你她是不是酒鬼或癮君子,我什麼都沒問,我只問你有沒有5千美元,你說有,現在你說沒有,我覺得你是個骯髒的騙子,我不會和骯髒騙子浪費時間。」

 

現在的中國時報,特別是我身處的這個影視消費中心,就像這位比利弗林律師。廠商只要能拿出10萬元做置入下廣告,就能被奉為上賓得到全方位服務,不論什麼新聞與內容想要置入都可以,平常版面有空也會加以服務,但若沒有廣告預算,不願配合參與中時旅展,就不屬於友善單位。副總說,不需要浪費時間去採訪,去採訪了,也不會讓你見報,報紙的紙很貴!

 

對友善者,媒體是宣傳拍馬的工具,對不下廣告的不友善者,媒體可以翻臉變刑具。

 

不屬於友善單位的台北晶華酒店,在今年2月發生火災,儘管當天採訪後已經回報主管,澄清晶華並未阻擋救火,也發中時電子報即時新聞呈現「為什麼要把我妖魔化」立場,之後消防員自己也出面澄清無人阻擋救火,但隔天中國時報還是大大印著「晶華酒店火警  警消急破門  員工阻擋」負面標題,造成晶華員工士氣低迷與商譽嚴重受損。這個標題、這個報導,還印著記者XXX與陳志東報導,將我的稿與其他記者的稿整併成一篇並非我原意的修理人負面新聞,最後結果,再由記者自己承擔被人罵無腦造謠。

 

 

↑↑中國時報旅遊美食版的社內群組。(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負面標題是否是對平常不下廣告者的懲罰?

 

工具、刑具,兩個角色妥善運用就能讓財源滾滾,許多企業在媒體投注看似毫無意義的廣告或置入,就是避免哪一天出事會遇上刑具。

 

7年前,中時先進黃哲斌寫了一篇「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他說:「我再也無法說服自己,這是個值得託付的行業」,並探討了媒體業配與新聞置入如何影響了新聞自由。這幾年下來,中國時報的宣傳力快速消退,甚至比不上部落客與網紅,但大家還有一點堅持的就是「公信力」,那是無可取代的力量與眾人期許的社會價值。但這一年多來,中國時報開始肆無忌憚出賣這個由數萬名前輩努力了60多年所累積下來的公信力,正在踐踏媒體與記者編輯們的尊嚴。

 

沒有錢都不是重要新聞,但只要有錢,來自芝加哥的比利弗林律師就會竭誠為您服務。全版廣告訂價30、50萬,現在經常10萬、8萬就賣了,失去公信力的媒體,讀者正快速流失,價格也一路往下跌,這樣的公信力還能賣幾年?

 

還有許多讓人難堪的置入與作為,我不想繼續傷害中國時報,不忍再貼再寫,只能說,現在的中國時報,新聞與置入完全混雜,已讓人無法分辨哪一篇才是真的新聞,哪一篇又是花錢買的置入。政治人物的政績報導可以是買的,吹捧交通建設績效以協助爭取8800億前瞻預算經費的報導可以是買的,藝人的感人故事是買的,蔡英文去參觀桃園農博盛讚這活動有多成功的新聞是買的,說公主郵輪家族旅遊多溫馨的報導是買的,說LG跟林鳳營的產品有多優的報導一樣是買的。這樣出賣媒體風骨與公信力後換來800多萬盈餘,我不知道,如果有天蔡衍明董事長突然想通,原來他花了幾百億買來的媒體公信力正被賤賣到好似只剩800多萬,中國時報也從早期的每天60萬份第一大報變成印報量與讀者人數即將被擠出主流媒體的小報,還被這些高層沾沾自喜是「締造詭異的奇蹟!」他會有何感想?

 

 

↑↑中國時報的「編經版面」,亦即業配置入單。對照其指定日期之報紙版面,與掛著記者頭銜之業務員工作日誌,就知有多少新聞是來自於金錢交易。(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中國時報2017年5月16日的「編經版面」,亦即業配置入單。各位有興趣,可以自行對照報紙,看看這些「新聞」是否都真實出現了。(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中國時報冰山一角之的編經新聞結案金額報告。(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蔡英文視察桃園農博之報導,也是金錢交易的新聞置入。

 

 

中國時報翻爆APP報導頁面截圖。噶瑪蘭威士忌品質很好,但氣勢高昂的得獎報導,都是金錢交易的新聞置入。同一天的內容,在自由與蘋果會寫著「廣告」,只有中時寫著「記者XXX報導」。聯合則寫著「xxx文」。

  

  

噶瑪蘭威士忌氣勢高昂的得獎報導,同一天的內容,在自由與蘋果會寫著「廣告」,只有中時寫著「記者XXX報導」。聯合則寫著「xxx文」。

 

 

■翻爆與旅展

 

這陣子,中國時報積極推動「翻爆APP」下載,要求全體記者與編輯總動員並規定數額,努力不夠就被飆罵,於是許多記者紛紛求業者、找朋友。最誇張是有人拜託學校老師請全班同學一起下載,大家下載完衝出數字後就一起刪除,一齣齣荒唐鬧劇正在全台到處上演,中時記者也瞬間在各媒體同業與採訪對象間成為取笑對象,媒體尊嚴全失。中時的翻爆APP確實很棒,能讓平面報導與現代網路世界拉近距離,這一篇很多報紙影像截圖也都來自這個APP,但不該用這種方式推廣。

 

同樣讓人難堪還有「中時台中春季旅展」。今年2月中國時報辦旅展,人潮極為冷情,因此2月剛辦完,主管立即下令5月底前要把明年的旅行社與飯店攤位「攻下來」。不去討論旅展失敗原因與如何改善,只是不停逼迫記者要去拉攤位。明年何時辦?一個攤位多少錢還不知道,就得去拉。沒拉到或廠商表明無意願,又不願下廣告,這種不友善單位,稿子不要上!

 

 

 

↑↑中國時報旅遊美食版的社內Line群組截圖。說明未下廣告,報導就不能被刊出。(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以前的報社,最常聽到的討論話題是查證、再確認、角度、觀點等名詞,現在的中國時報,最常聽到的指示是:合作、拜訪、服務、預算、拿下來、他有下廣告嗎?

 

因為不會拉廣告,這一年來,不時都在半夜收到影視消費中心副總傳來的Line群組或E-mail訊息:「我一定會電爆你」、「五月總編輯就要親自看進度」、「皮都束緊一點」、「我一定讓你上公告欄」、「可以填辭呈」、「誰搞砸這次旅行社的事情自己走人」、「凌晨一點我還在公司   我就是跟你們炫耀一下」、「你以為我是靠著狗腿當主管的嬤」、「做業務要有天分要勤勞,你沒有業務就拚死寫稿跑新聞 」、「我很了解 記者是一種很自以為是 驕傲的動物,所以千萬不要給我擺臉色 若你天生面相就是臭臉之類的 我絕對不刁難 但要附醫院證明給我」、「我交代的旅行社,四月底之前要聯絡熟悉。旅行社完登場就是飯店,我已經準備大半年的套餐在等各位」…..等字眼。

 

因為不會賣旅展攤位,副總於是找了幾位年輕業務掛名記者來接手旅遊美食線,準備全面征服旅行社與飯店業者,而只想認真採訪新聞的老記者,就不停在報社被拍桌、寫公文調職、記過,最終被迫離開中國時報。現在拿著記者名片的,出門卻不再是「採訪」,而是「拜訪」。長官會誇讚感激的,也不是跑出好新聞,而是爭取了廣告業務。

 

就可惜了中國時報影視消費中心,從受人敬重的影劇前輩徐媽,旅遊記者台灣省長柯焜耀等耀眼前輩,他們花了10幾20年為中國時報在影劇與旅遊美食業界打下的美好名聲,都在這一年間,特別是這一個月之間,迅速被敗光。

 

 

 

↑↑中國時報旅遊美食版的社內Line群組。記者跑出好新聞沒人在乎,唯有拉到廣告,主管才會感謝與恭喜。(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現在中國時報旅遊美食版對外掛名記者的同事,幾乎不再採訪,而是到處「業務拜訪」。(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現在中國時報旅遊美食版對外掛名記者的同事,幾乎不再採訪,而是到處「業務拜訪」。(中國時報同事提供)

 

沒有業務,報社無法生存,這點記者們都能共體時艱。我們很願意幫忙寫廣告文案,我們可以寫得很好,但我們希望上面要印著「廣告」,而非記者XXX報導。我們不希望中國時報變成比利弗林律師,只為肯出錢的人提供服務卻不論是非。更無法忍受的是現在中國時報記者看到人就得問:需要服務嗎?要做置入下廣告嗎?要參加旅展嗎?可以幫忙下載翻爆嗎?水泥業是環保業!

 

事實上,不論外界如何污名,中國時報絕大多數同事都仍抱持媒體價值,力求新聞客觀與公正,從政治、財經、司法、教育、文化、攝影、美編與文編,甚至編政組幫忙遞送公文信件的大姐老妹們,我認識許多兢兢業業讓人真心感佩的報社同事;風行於台商與對岸的旺報,其對新聞的投入與盡量不受業配置入干擾的堅持也讓人訝異。蔡董事長曾在尾牙上說過,自己當初買了中時集團後,才發現自己意外收納了許多人才。然而,這許多前輩人才在這些年,都正快速離開中國時報,在臉書上的個人經歷上也都堅持要寫「余紀忠時代的中國時報」。

 

真的希望,旺董可以珍惜這些目前還堅守著,還在努力著的媒體人才。沒有人會記得是哪一位總編輯或副總編輯敗壞了旺旺中時的媒體價值,歷史的評價與記載,最後一定都是衝著「蔡衍明」與「蔡紹中」這兩個名字而來。賺錢是一定要的,但它是可以有方法的,是可以跟著提升產業與社會價值並進的,而不是只能靠出賣新聞倫理來換取收益。媒體可以不必是社會亂源,只要董事長與總裁願意帶頭來改變,找出能為自己留下歷史定位的方向,這會比賠上所有名聲只賺800多萬的詭異奇蹟還重要。

 

多麼希望有一天,中國時報可以找回當年台灣第一大報的榮光與公信力,找回不畏金錢與權勢的媒體價值,讓員工走在路上能夠有風。或至少,也請不要放任手下人來踐踏媒體與記者編輯們的尊嚴。

 

 

備註:這篇報導,主要發稿給中國時報;中時電子報、中時旅遊美食粉絲團,以及為求格式完整而刊登的烏雲也美麗自媒體。

 

本文來源:

https://catdrawer.blog/2017/05/18/%E4%B8%AD%E5%9C%8B%E6%99%82%E5%A0%B1%E3%80%80%E8%AB%8B%E5%81%9C%E6%AD%A2%E8%B8%90%E8%B8%8F%E5%AA%92%E9%AB%94%E5%B0%8A%E5%9A%B4/

 

本文出處網址:

https://catdrawer.blog/2017/05/18/%E4%B8%AD%E5%9C%8B%E6%99%82%E5%A0%B1%E3%80%80%E8%AB%8B%E5%81%9C%E6%AD%A2%E8%B8%90%E8%B8%8F%E5%AA%92%E9%AB%94%E5%B0%8A%E5%9A%B4/

轉載內容請保持內容完整並附上本文出處網址

 

 

首頁
下載
捐款
聯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