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面對的黃豆真相(節錄自經典雜誌2月號)

從高處俯視巨大的船艙,滿艙散裝黃豆猶如漠漠黃沙,透過幾條長長的輸送管線,直接抽吸到岸上的榖倉。「這些黃豆從產地來到台灣,大約要兩個月。」中聯油脂行銷業務處副處長阮怡仁解說。
 
台灣每年進口黃豆兩百多萬公噸,九成都供榨沙拉油與飼料使用,國人食品的用量僅占一成。這一成大多即源自這美國來的散裝貨船(巴西豆不適用作食品)。
 
這些豆子雖然品種混雜又算不上新鮮,且絕大多數為基因改造,我們不也吃了十幾年。但令人驚愕的是,採訪過程中有多位豆腐業者均表示,全世界可能只有台灣人,如此大量直接地食用這種豆子
 
「除了少數講究養生的人,美國人根本不吃黃豆。」豆之味負責人黃學緯直言,美國種黃豆就是為了榨油和飼料,其生產流程的思考邏輯,跟給人吃的就不一樣。
 
那同樣也酷嗜黃豆的日本呢?二○一○年美國堪薩斯大學農經系學者Koichi Yamaura的研討會報告中言明:「日本是基改黃豆的第三大進口國,但人類直接食用的豆腐、味噌與納豆等食品,只使用非基改黃豆。」美國黃豆出口協會也證實,日本每年進口一百萬噸的「食品級」黃豆。
 
中國大陸則是黃豆原鄉,近年雖然栽種面積大減、且大量進口基改豆,然只供作榨油和飼料,人民食用的,仍是以國產的非基改黃豆為主。
 
「既然有food grade(食品級),就有non-food grade(非食品級),」主婦聯盟理事主席黃淑德直陳。
 
根據美國黃豆出口協會的數據,台灣每人每年的黃豆消費量是十一公斤,比日本和中國還高。然而台灣人吃的二十幾萬噸黃豆中,「非食品級」卻占了九成。
 
 
黃豆貨船船艙-600x427
 
來自美國的散裝貨輪船艙之中,工人正操作機械將艙底的黃豆推向輸送管,使之順利抽吸至岸上的榖倉。這也就是國人食用黃豆的主要來源。(攝影/陳弘岱)
 
 
把關者的雙重標準                          
 
基改黃豆帶來的疑慮,不僅在於爭議日多的基改技術本身,還連帶包括品管流程的粗糙,以及可疑的農藥殘留問題。
 
據美國農業部調查,自二○○○年到二○○六年,美國黃豆田的嘉磷塞除草劑(台灣稱之為年年春)用量成長了百分之五十三。「比起傳統黃豆,基改種子裡面的農藥殘留量當然會增加。於是美國不斷運作各國提高嘉磷塞的容許量,去年歐盟就在孟山都壓力下將容許值提高了一百倍。」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道。
 
根據我國的「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黃豆的嘉磷塞容許量是10 ppm,為美國20 ppm的一半。但郭華仁指出,美國並不認為黃豆是直接食用的作物,此標準與榨油用的油菜種子相同,而他們直接吃的爆玉米、落花生和稻米,容許量只有0.1 ppm。
 
再回頭查看台灣的標準,不難發現一件怪事。那就是毛豆的嘉磷塞容許量僅為0.2 ppm,是黃豆的五十分之一。然毛豆其實就是尚未成熟的黃豆,只是它的品種適合於綠莢時採收,近年台灣毛豆外銷日本成績斐然,被譽為「綠金奇蹟」。
 
主管機關獨對黃豆寬宏大量,不禁令人疑竇叢生。
 
「一般的黃豆根本不能灑除草劑,噴下去豆子就死翹翹,沒收成啦。」種植雜糧二十幾年的專業農民蘇榮燦一語道破,「這標準根本是為基改黃豆量身訂作,很明顯是政府護航所開的方便之門。」
 
對此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回應,「各國農作物之生長環境、病蟲害防治與核可使用農藥方法不同,故農藥殘留量不同。」目前黃豆的容許量標準係依據國外申請進口時所提供的資料,田間試驗之殘留量為7.12 ppm,經參考國際間標準,評估國人攝食之可能量安全無虞後訂定。
 
這個答覆卻讓我們更迷惑了。毒物標準的制定,究竟是以飲食者的安全為先,還是順從農作方式?難道我們吃的黃豆比毛豆少嗎?政府所依據的國際標準,這些國家有像我們如此大量地攝食基改黃豆嗎?
 
在孟山都等跨國企業強大勢力壓迫下,各國政府對基改作物的審核主要均仰賴這些廠商自己提供的書面報告,少有官方的獨立研究,台灣當然也不例外。事實上,國內不僅缺乏基改作物的毒性與致敏性研究,連基礎的營養差異鑑定都付之闕如。
 
 
散裝標示-600x388
目前政府對基改標示的規範僅限於有包裝的豆類產品,然而無包裝的豆腐豆漿才是消費大宗。散裝豆製品的標示其實並不困難,只需放置立牌,即可保障消費者權利。(攝影/陳弘岱)
 
 
 
食品用豆應與榨油飼料豆分流
 
用食品級黃豆做出來的食品,真的不一樣。「豆漿香氣較濃、有喉韻,喝了會回甘,豆腐和豆干也更有彈性,」中華民國豆腐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詹武雄說道。
 
不同於大雜燴的選豆,食品級黃豆都是單一品種,對業者而言更好操作,且品質穩定。此外,選豆的蛋白質含量約為百分之三十五,食品級黃豆則多在百分之四十以上。 豆子的新鮮度更是美味關鍵,相對於散裝運輸的選豆,以防潮紙袋包裝的食品級黃豆,鮮度當然更能維持。
 
眼看著全球基改浪潮勢不可擋,詹武雄難掩憂慮。十年前他就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來自美國的黃豆,豆香味不見了。
 
「以前做豆腐的人身上全是那個味道。鄰居也覺得奇怪,為何豆腐工廠的香氣消失了?」詹武雄懷疑,自從美國人開始為養生目的吃黃豆之後,用某種方式把他們嫌惡的豆腥味給去除了,然而那卻是我們熟悉的豆香。
 
近來政府核准高油酸黃豆進口,此基改品種利於榨油,可提高油質穩定度。「但是這對做豆腐有什麼影響?沒有人給我答案。」
 
詹武雄的疑慮,絕非只是業者該擔心的事。只要國人持續食用非食品級的黃豆,其品質就會隨著進口國的喜好和榨油飼料目的而不斷改變。餐盤中那塊貌似清純的豆腐,滋味只怕會越來越複雜。
 
(全文詳見《經典雜誌》175期,2013.2。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13826。GMO面面觀也有全文的pdf檔:
 
 
內容來源:
 
 
首頁
下載
捐款
聯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