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片竟致癌!科學家揭露這個百年來的殘酷營銷騙局

 

2006年,美國維生素藥片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00億美元,超過一半的美國人在同時服用兩種以上的維生素片,科學家已經忍無可忍,2013年12月17日,美國內科協會年鑒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夠了!不要在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上浪費錢了》。

 

 

在如此權威的雜誌上,出現這樣標題誇張的文章尚屬首次。而在這憤怒的背後,是一個在美國上演了100年而且至今仍在進行着的駭人聽聞的故事。

 

事情是這樣的:

在1920年代,有一位傑出的化學家埃爾默·麥科勒姆,他在短短几年之內連續發現了維生素A和維生素D,這類前所未見的神秘物質背後的功效令美國民眾好奇不已。在全社會的聚焦下1921年,麥科勒姆語出驚人:“我們的身體不是多了一些壞東西,而是少了一些好東西。這種好東西,就是維生素。”

 

麥科勒姆是一個好人,他告誡民眾大多數人的飲食結構存在問題,他建議所有美國人每天要喝500克牛奶,一天要吃兩份蔬菜沙拉。通過食補來攝取維生素,否則有可能會得壞血病、佝僂症和其他一些可怕的疾病。

 

化學家埃爾默·麥科勒姆

 

在大科學家的警告下,所有人都錯誤地以為:他們距離那些可怕的疾病只有一步之遙,美國民眾陷入了驚慌。像沙漠中的人尋找水一樣民眾開始極度渴求維生素。兩年之內美國境內牛奶的銷量上漲了3倍,生菜的銷量飛漲了整整7倍。

 

 

然而事情很快變得惡劣起來,無良食品商上線了,美國最著名的水果商新奇士(Sunkist)在毫無科學根據的情況下發動了一場惡意營銷,吹噓“如果不想得壞血病,每天最少吃一個橙子”,橙子的銷量隨之飛漲一年後,他們又謊稱:“除了吃橙子,每天最少還要喝一杯8盎司的檸檬汁”。檸檬的銷量也瞬間高得不可思議。

 

 

製藥廠商也拋棄了節操瘋狂炒作維生素,美國製藥巨頭帕克·戴維斯製藥公司為了騙錢,撒下彌天大謊:人們在冬天會極度缺乏維生素D,所以每年冬天都必須服用他們生產的鱈魚肝油。聽信了權威製藥公司的言論人民紛紛開始服用肝油。

 

 

幾十年後的今天,“冬天吃肝油”這個偽科學,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成為了一種習俗在民眾中間延續着,甚至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到了1932年,甚至巧克力和口香糖的包裝紙上都印有“富含維生素”。食品廠商無孔不入,美國人已經深陷維生素的營銷騙局中,在這場維生素狂熱中人們畸形的心理還催生出一個本不該存在的產業——維生素藥片產業。各種濃縮的維生素藥片一經推出立刻受到恐慌的民眾的追捧,這場因恐慌而起的維生素狂熱遲遲沒有消退,然而就在這時,一個反派人物把這場維生素熱潮推向了更瘋狂的程度——美國科學研究委員會食物與營養分會主席羅素·懷爾德上線了。

 

 

請記住他的名字,是他,讓整個美國的民眾陷入維生素中毒的邊緣,在持續十幾年的熱潮洗禮下,到了1941年美國民眾的維生素攝入量已經相當高。然而就在那一年,聯邦政府首席醫生懷爾德出現了,想搞大新聞的他,居然聲稱依然有三分之二的美國民眾,深陷維生素饑荒的困境中。他建議民眾將維生素的攝入量繼續提高30%,並且把這130%的攝入量定為“最低標準”

 

鑒於懷爾德在醫學領域的權威,這超高的攝入標準立刻被各種醫療機構接受。美國衛生局局長甚至將這個標準稱為“美國人民的營養學黃金標準”。緊接着,奇葩的懷爾德又搞了一個大新聞,他去了一家瘋人院,做了一場自欺欺人的假實驗:他找來10個精神病人,給他們食用不含維生素的食品,最後在研究報告中稱:由於缺乏維生素,10位志願者全都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問題。他用這個荒謬的實驗說服了國會和政府,要求向全體民眾食用的麵粉里添加大量的維生素B1。又過了一年,在懷爾德的要求下麵粉商往麵粉裡添加了其他種類的維生素,其中包括極易過量中毒的維生素D。懷爾德把全體美國人推向了維生素中毒的邊緣。然而事情遠遠沒有結束。一輪更恐怖的維生素熱潮來臨了。

 

1942年,聽取了懷爾德的言論後,美國副總統華萊士在美國營養會議上慷慨激昂地宣稱:“是什麼使你眼中迸出火花,使你的步伐湧出泉水,使你的靈魂煥發精力?是維生素!”

 

 

 

配着這可以做成表情包的表情,維生素的價值被進一步升華,成為了一種信仰。

太平洋戰場上的美國士兵,體育代表團中的美國運動員,以至於普通工人,全都在極為大量地服用維生素。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強制要求全體員工吃維生素藥丸。

 

到了1944年,每四個美國人之中,有三個在吃維生素藥丸,民眾心中的維生素信仰已經根深蒂固,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動搖。漸漸地,這場延續了數十年的維生素熱潮,開始向其他國家擴散,吃維生素藥片有益健康這件事情成為了全球範圍內的共識

 

 

 

到了1969年,人類已經登上了月球,但仍然有76%的美國人錯誤地認為維生素能預防感冒或者更嚴重的疾病並能提高壽命。不幸的是,在1970年代,一位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犯了低級錯誤:對原本就不可遏制的維生素熱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就是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最偉大的化學家之一

萊納斯·鮑林

 

1970年,大科學家鮑林寫了一本滿含錯誤的書《維生素C和普通感冒》,呼籲公眾每天服用3000毫克維生素C。只要這樣做人類就可以消滅感冒。他甚至聲稱每天服用15000毫克維生素C可以治癒癌症

 

今天來看,這純屬無稽之談,但在當時,鮑林的這些言論讓民眾對維生素陷入了深深的崇拜。

1973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試圖禁止維生素廠商的錯誤宣傳,竟然遭到民眾的強烈反抗,國會收到的對FDA的憤怒郵件,比同時發生的水門事件的憤怒郵件還要多。

 

 

1976年,由於民眾太熱愛維生素,美國國會甚至通過了一條法案——美國政府不再有權力管制維生素問題

維生素真的這麼神奇嗎?!全世界的科研機構紛紛出動,開始研究維生素的機理。

 

他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請注意,他們的研究對象是:正常飲食的普通人,對於已經出現明顯的缺乏維生素癥狀的人則另當別論

結果,他們發現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事實:1994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與芬蘭國家公共衛生研究所合作調查了29,000名芬蘭男性,與研究人員的預期恰好相反: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服用維生素補充劑的比起不服用的人更可能死於肺癌或心臟疾病

 

2004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進行了一項17萬人參與的大型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服用維生素者死亡率高出6%。研究人員的報告中說:“我們未能找到補充抗氧化劑可以預防胃腸道癌症的證據。相反、它似乎還提高了整體死亡率。”

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日常補充維生素,把維生素當保健品吃這件事,不僅沒有被權威的科學家證明是有益的,甚至還有致癌這種可怕的副作用……

 

關於維生素的研究層出不窮,但是越來越多的權威機構認為正常人沒有日常補充維生素的必要。2007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觀察了11,000人、其中一些人服用複合維生素,另一些未服用。結果發現服用複合維生素的比不服用的死於晚期前列腺癌的風險高出一倍。

 

但這些前赴後繼的科學研究從未影響銷售。通用公司營養中心行政總裁約瑟夫·福爾圖納托說:“不用太把這些報告當一回事,我們的生意沒受到什麼影響。”

事實證明,美國民眾對維生素的喜愛已經深入骨髓,似乎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他們服用維生素的腳步。到了2006年,美國維生素藥片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00億美元。超過一半的美國人在同時服用兩種以上的維生素片。

科學家已經忍無可忍。2013年12月17日,美國內科協會年鑒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夠了!不要在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上浪費錢了》(Enough Is Enough: Stop Wasting Money on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

 

 

要知道,美國內科年鑒,是美國醫師協會的官方雜誌,是一份嚴肅嚴謹很有權威性的學術雜誌。居然用了這樣一個標題黨風格的題目,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吸引媒體的廣泛關注,將這個美國醫師協會的觀點傳播給普通大眾。而這篇文章的作者均為醫學界翹楚

 

  •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Welch疾病預防中心的Eliseo Guallar醫學和藥學博士、Lawrence J. Appel醫學博士和Edgar R. Miller醫學博士
  • 英國Warwick大學醫學院SaverioStranges醫學博士
  • 該雜誌的高級副主編Cynthia Mulrow醫學博士

 

這篇文章的結論是:

普通(有正常飲食能力)的人群,服用維生素補充劑或者礦物質補充劑沒有益處,相反倒可能有害。不要指望着服用維生素能預防慢性疾病。

美國的維生素片泛濫成災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場持續了近100年的熱潮至今還是沒有消退的跡象。

 

回看今天的中國,維生素片的市場規模已經非常龐大,達到770億元人民幣,並且還在不斷擴大70%的民眾表示曾經吃過或者正在吃維生素片

 

 

總結了各種研究成果之後,我們可以知道:對於患有特定疾病的人來說維生素確實可以幫助治療疾病。但是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服用維生素片收效甚微甚至伴有致癌等副作用,而且一旦服用過量,還會導致維生素中毒等。

因此,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除非你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缺乏維生素的癥狀,否則還是不要吃維生素片為好。

 

 

 

延伸:

維生素到底是什麼?就是將所有成分都移除後所剩下來的東西

 

來源:《健康的騙局:維生素的另類歷史》

作者:(美國)瑞瑪·愛波

 

以一些基本的食物為例——譬如說牛奶吧,如果分解它的主要成分,再進一步分析這些主要成分里還有什麼東西,你會發現你還沒有分析到“維生素”——少了這種物質,生命就無以為繼。

維生素到底是什麼?就是將所有成分都移除後所剩下來的東西,至少在外行的人看來,維生素是這麼一回事。

 

在1921年有人對維生素下出上述定義,此時距科學家馮克(CasimirFunk)率先使用“維生素”一詞還不過10年,維生素之所以會被發現,是因為當身體少了某些特定物質時,就會出現像壞血症或多發性神經炎之類的疾病,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科學界及一般大眾對這些高深難測的物質充滿了關切和想象。雖然當時對維生素的結構及其如何在體內運作所知極少,但維生素科學已挖到一條金礦,藥商看中維生素的科學光環,以此開拓新市場,也因為科學前景看好,消費者熱情擁抱了這種新產品。

 

此時一般人對維生素到底了解到何種地步,已經不得而知。但從街談巷議中的確可感受到維生素的炙手可熱程度,消費者很快就開始利用營養學界的新發現。中產階級的消費者改變購買習慣的速度之快,讓一名藥廠老闆在1937年感嘆:“不久以前,‘維生素’這個詞大部分的人連聽都沒聽過。現在,比較盡職的媽媽如果不知道維生素就太丟臉了。可能有不少母親說夢話時還會嚇到枕邊的丈夫:‘喝牛奶補充維生素A……吃蔬菜才有維生素B……柳丁有維生素C……維生素D得之不易,所以要給小孩吃魚肝油。’”

 

其實,維生素到處都有,不但天然的食物里富含維生素,補品、藥丸,甚至麵粉、肥皂和健素糖里都添加了維生素。《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衛生保健》等雜誌的讀者來函把這個問題愈炒愈熱。讀者表示他們對營養學界最近發布的消息很關心,但心裡又很困惑。有趣的是,當他們發現許多維生素的科學主張相互矛盾時,並沒有因此排拒科學,反而寫信給編輯,要求釐清那些產品的主張及科學爭議。

 

廣告商一向善於見縫插針,他們很快就借各種促銷活動鞏固和發揮了維生素的魅力。一種名叫阿華田(Ovaltine)的維生素產品的廣告宣稱,“除了基本的養分外,還有會讓你長大長高的維生素”。一家生產無水烹飪鍋具的廠商在廣告里標榜:用他們的鍋具“媽媽就可以端出一道道保存所有維生素的健康菜肴”。另一個促銷廣告說:“只要加3調羹我們的巧克力粉,孩子就會有相當於1公升牛奶所含的維生素B。”一家麵包的廣告則指出:“科學家都認為……各個年齡層的人都需要維生素D。”維生素的威力遠遠超出了食品,一家化妝品的廣告宣稱:“我們終於有辦法讓維生素D穿透毛細孔,直接滋養我們的肌膚了……只要你使用我們的維生素乳霜。”此外,維生素產品的使用者也從人擴展到動物身上。在一個有3種口味的狗餅乾的廣告里,一隻小狗喃喃地說:“噢!如果沒有維生素D的話,我怎麼能活下去?”最會在廣告里吹捧維生素的人,非藥商莫屬。

 

魚肝油是維生素廠商最早開始推廣的產品。

 

早在l8世紀,英國人認為魚肝油有治療風濕病的效用,將之收入藥典。19世紀初,有些醫生用魚肝油治療痛風;也有文獻提到,19世紀的醫生認為魚肝油是對抗佝僂病的良方,不過到了19世紀末葉時,除了靠打漁維生及濱海地區的居民會把魚肝油當成補品外,醫生已經很少把魚肝油再當做處方了。到了20世紀,麥克倫(McCollum)及戴維斯(Davis)等研究人員實驗證實某些脂肪——像奶油、蛋黃、及魚肝油所含的脂肪——含有維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微量營養素。當時他們稱這種微量營養素為脂溶素A(fat—solubleA)——就是後來的維生素A。到1910年代晚期,研究發現缺乏維生素A容易導致某種眼睛的疾病。過了不久,麥藍比(Mellanby)的研究斷定佝僂病的確是因為營養不良而引起,而某種脂肪(當時主要是指魚肝油)有預防及治療的效果。科學家認為維生素A就是佝僂病的剋星,但幾年後麥克倫發現真正能對抗軟骨症的是脂溶性維生素D。魚肝油里有維生素D,但奶油里的脂肪卻不含維生素D。

 

麥克倫麥藍比等人的研究令科學界重新提起探索佝僂病的興趣。大約在同時,歐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數年裡,特別關切營養失調所引起的骨科疾病,急切尋求治療及預防佝僂病的方法。在美國,佝僂病對一般大眾的健康還談不上危害,但是研究者比較關心這種疾病對少數族裔的影響。黑人及美國東海岸大城市裡的移民患上佝僂病的風險較高,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在麥克倫等人的研究發表不久,醫生及兒童保健人員所開的魚肝油處方不斷增加。醫生要求所有小孩,特別是嬰兒,不管是用母乳還是用嬰兒奶粉餵養,都要服用魚肝油。兒童保健專家甚至宣稱:“魚肝油不是葯,也不是什麼奢侈品,它是一種所有年齡的小孩不可或缺的食品。”美國的母親們從書本、醫護人員、各種課程及廠商等多種渠道,逐漸了解了維生素的功效及魚肝油對兒童的必要性。

 

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以科學為名的廣告隨處可見,有些人抱怨道:“想了解正確的營養知識,總得花些心思,付出點代價吧?現在不公正、不科學的免費信息到處都是,所有的報紙和雜誌都充斥着說得天花亂墜的食品和營養廣告,有些內容可能還說得過去,但大部分不過是商人的噱頭!”也有些人注意到,大眾從報紙雜誌的廣告欄里讀到相關資訊,而這些資訊的背後其實都牽涉到商業利益,並不是真正的科學教育。尤其令人生氣的是:“撰寫廣告文案的人會特別誇大維生素的好處。”廣告商知道,利用科學知識能讓廣告文案更容易得到讀者的注意與認同。

 

維生素廠商常會在《好管家》《父母親雜誌》(Parents’Magazine)、《衛生保健》這類雜誌里登廣告。這些雜誌標榜他們能吸引某些特殊的讀者群——主要是中產階級婦女,特別是媽媽們。這些雜誌經常刻意模糊報道及廣告的界線。為了吸引廣告商,《父母親雜誌》的廣告部有句標語:“母親是廣告商最好的朋友,而母親最好的朋友就是我們《父母親雜誌》。”《衛生保健》雜誌有個“衛生保健廣告”專欄,常引導讀者選購特定的產品或服務,這本雜誌宣稱從他們的廣告里,讀者可以找到“物超所值的建議及協助……為您及您的家人提供有用的資訊。”《好管家》雜誌有一套讓廣告商和雜誌的合作更密切的辦法,他們自訂標準,對於合乎標準的產品頒給“好管家標章”,代表該產品已得到雜誌的認證。此外,該雜誌主管承諾,凡是在該雜誌刊登廣告的產品,“不管是否經過我們測試,我們都保證能達到廣告上所聲稱的效果”。

 

藥商受當時廣告的風格及內容所影響,在雜誌上刊登的廣告運用了最新的廣告技巧。20年代到30年代特別流行所謂“因果訴求”及“負面訴求”的廣告方式。“因果訴求”所強調的是消費者購買的不只是某個產品,而是產品能帶來的效果。換句話說,廣告所宣稱的效果就是購買該產品的原因。牙膏就是典型的例子,廠商不會去談牙膏的成分,他們會強調他們的牙膏能營造多麼浪漫的氣氛。

 

“負面訴求”則是強調如果你沒有用這種產品的話,你會有多大的損失。換言之,如果要避免某種特定的損失,消費者就應該購買廣告中所推薦的產品。比如洗衣劑的廣告便常用這種訴求,廣告中的消費者因為襯衫上有沒洗乾淨的斑點而尷尬,原因呢?就是因為沒有使用該品牌的洗衣劑。只要選對洗衣劑,就不會發生尷尬的煩惱。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廣告經常同時運用“因果訴求”及“負面訴求”兩種策略,這兩種策略其實有相同的特質:在說服消費者購買的過程中,訴諸他們的理智及情感。維生素產品的製造商把中產階級婦女設定為主要的促銷對象,並用這兩種技巧來包裝科學主張。仔細分析起來,這些廣告里都有四種環環相扣的主題:恐懼、希望、罪惡感以及母親的形象。

 

在20年代到30年代,當一個“科學母親”(scientific motherhood)是主流的女性意識形態。當時的價值觀認為婦女應該待在家裡,負責一切家務並照顧小孩。“科學母親”摒棄傳統婦女的管理家務技術及知識,認為盡職的母親應該在醫生及專家的協助下操持家務。這種特質凸顯“科學母親”的特長及缺點:從某一方面說,這些母親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但從另一方面說,她們其實非常依賴專家的協助。這種矛盾的確會造成婦女在家庭生活上的各種壓力。維生素廠商的廣告就是充分利用婦女生活中的這些壓力,同時利用她們的害怕、期望及有罪惡感的情緒來促銷維生素產品的。

 

原文:http://www.soundofhope.org/b5/2017/01/04/n648547.html

 

首頁
下載
捐款
聯絡
跳至工具列